產品經理如何培養在產品業務邏輯方面的思考?
本文作者:哈丁
問題:分析產品的時候,被前輩說“在業務邏輯上思考得不夠”。迷茫,如何培養這方面的能力?
很久以前的提問這兩天得到了很多回答,很感謝。補充一下背景,當時寫了一個明星產品的分析報告,給對方發過去的時候得到的評價。希望大家多從新人分析產品的角度給出建議,而不是入職了之后應該怎么樣云云,也不要過多著墨于產品的“自我修養”,這里的場景并不是自以為是的產品不重視業務思考之類的,而是產品新人不知如何從一個產品的表象(APP、網站)分析背后的業務邏輯。
答:
一、為什么有那么多的產品經理不夠理解「產品業務邏輯」
我之前面試過的很多產品經理都有一個誤區,我問:“你認為的一個足夠優秀的產品經理應該具備哪些特質?”,答曰:“溝通能力強,能說服別人,能和程序員打成一片”。
嗚呼哀哉,這真是中國互聯網莫大的悲哀!產品經理們忘了理解戰略,忘了理解用戶,忘了琢磨如何設計出絕妙的產品,竟然把重點放在了“說服別人來做個需求”上,這難道不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嗎?
因為,產品經理的職責從來只應該是「引導并滿足用戶」啊!
冷靜了之后仔細想想,吶,出現這樣的結果,誰都不想的,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呢?我分析了如下幾點:
產品從業者入行門檻極低:我除了腦子里有奇奇怪怪的想法,什么都不會,所以我來做產品經理了。
原因(1)導致了程序員天天接到傻 X 需求,并且還被產品經理們頤指氣使。
原因(1+2)往復循環,導致形成了這種「互相看不上」的文化(本不應該發生的,因為大家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,哎,嘆氣)
綜合起來,導致了產品在推進自己提出的需求時遇到的阻力增加,產品經理不得不花大量時間和精力用來「搞定」其它人,才能讓項目進行下去。
這才被迫要求產品經理:能說會道,自我驅動意識強烈,能夠說服他人……換句話說,「招人喜歡」。
所以,這最終才導致了產品經理本末倒置,沒精力去理解「產品業務邏輯」,而把重點放在了本該「項目經理」做的事情上了。
以上是對題主出現的問題的一種猜測,更是我對各位產品經理的呼吁:請大家多思考一些「本」,那么「末」自然會隨著提出的需求更加靠譜而減少。
二、如何培養「業務邏輯思維能力」?
1,理解市場是什么
在做產品的時候,第一件事就是要明白市場在哪里,誰會給你付錢?畢竟,你是在一個商業環境中做事,你做的事情一定要能產生商業價值。如果你可能不太清楚這個,那么你可能只是一個執行者,就像螺絲釘(恕我直言)。去找你們團隊中明白的人問問吧,這一定能幫你理解你們的產品。
– 用戶是誰?他們在哪?他們有什么共性?他們有什么亟待滿足的心理訴求?
我們說做產品,不是說在做某一種功能能夠讓別人去使用。人是情感動物,如果你對人足夠有研究,你就會發現,人們所有的行為,實際上都是在尋找一種內心上的慰藉和滿足。那我們做產品,實際上也是幫助用戶去滿足他的某種心理。
舉個例子,最近市場上有在賣一種排毒果汁,一天按它規定的時間喝6瓶(替代飲食),就能夠排毒。價格不菲,一天的排毒療程要300元左右(只是6瓶果蔬汁啊)。這時候我們必須得明白,會去買這個的用戶,到底要的是什么。要減肥?要排毒?
NO!!!他們要的是一種「我如此精致的在生活,我太愛我自己了」的感覺!所以你就會明白,這款果蔬汁產品,宣傳必須得高大上,包裝必須得高大上,為什么?因為我TM花了300大洋買了幾瓶果汁,我得拍照發朋友圈啊,瓶子不高大上我還怎么炫?朋友還怎么覺得我足夠「精致」?這時候你作為一個產品經理,必須得領悟到這里,不然你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,真的幫人想辦法在排毒、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。。同理還有星巴克。互聯網產品也是一樣一樣的,不妨可以結合自家的產品,找一找用戶真正的「心理訴求」到底是什么。
拉勾早期能迅速躥紅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:那些找工作的人終于發現了一個地方,能讓他們體會到「被尊重的感覺」。這可是一種「心理訴求」哦。
三、理解你手中的「互聯網」
理解了市場和用戶之后,開始尋找「互聯網」的價值吧。
互聯網的本質是「一種可以提高信息傳輸效率的工具」,而我們都知道,「信息」就是「生產力」,所以互聯網可以提高企業的「生產力」,靠的就是這種無障礙的信息傳遞。
人類上一次發明提高效率的工具,是不是該回到「蒸汽機」年代了?只不過蒸汽機提高的是物理效率。
所以,你應該明白,互聯網一定是不可逆的趨勢,因為歷史的車輪永不會停滯。
它不僅僅是一個行業,它是一種各行各業用來提高生產效率的工具。換句話說,各行各業都即將成為「互聯網行業」。
四、整合「用戶訴求」和「互聯網」
這是真正體現產品經理的眼光和洞察力的時候。
把前兩步串起來,看看能否用手中的「互聯網」工具,來滿足某類人的「心理訴求」?
舉個例子,之前有一款產品叫做「PaPa」,功能就是給照片配上一段語音,發到社區里,大家都在這里用語音來留言之類的。實話實說,剛出來的時候,很新奇,因為會說話的照片還沒有見過。但是,這時候,如果你懂用戶,也懂互聯網的話,你就會明白,這個產品一定沒前途。為什么?
——因為會說話的照片,不就是視頻嗎!?
我們來分析一下,首先聽語音,有幾個操作:1按播放按鈕,2把聽筒放在耳邊,3占用固定的時間,中間不能被打斷,打斷了要重來。這時你明白聽語音的體驗對于一個頻繁互動的產品來說,新鮮勁過了的用戶并不會喜歡。其次,互聯網的帶寬和流量一定會增加(因為你明白互聯網的發展是趨勢),所以照片比視頻省流量這個問題一定都不重要。第三,你明白視頻的體驗比看一張照片要好很多。綜合,你應該明白,「照片配語音」一定不如「視頻」。
當時如果你能在團隊提出這些觀點,相信你們一定能走上更好的路。
最后,幾個直接而有效的方法,幫助你:
不停的體驗新產品
把每一款產品的背后的用戶畫像寫出來,他們是誰?他們在哪?他們真正的心理訴求是什么?
不停的對照已有產品,問「為什么這么做」、「有沒有更好的方式」來滿足用戶的「心理訴求」
畫出已有產品的邏輯圖,再畫出你自己改進后的邏輯圖,看看到底有沒有好,好在哪里?
不停的換位思考,閉上眼睛,不停的意淫、意淫、再意淫,意淫你就是那些用戶。用到哪里你自己皺眉頭了?